• <bdo id="om46u"></bdo>
  • <acronym id="om46u"></acronym>
    <acronym id="om46u"><label id="om46u"></label></acronym>

    <table id="om46u"><ruby id="om46u"></ruby></table>
      <table id="om46u"><option id="om46u"></option></table>

      微博 | OA入口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張玉卓:讓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在中華大地扎根綻放

      2022-05-30 09:25

      圖片

      自2004年以來,中國科協已連續18年成功舉辦全國科普日活動,為積極涵養創新生態、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圖為2019年10月18日,甘肅省科協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主辦的“科技大篷車”巡展系列主題活動走進張掖市甘州區勞動街小學。視覺中國/供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繪就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藍圖。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深刻指出,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科技界正以奮發進取的姿態,肩負起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的時代重任,在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鮮明特征的科學家精神指引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征程邁步前行。

      一、賡續紅色血脈,挺起科技脊梁,勇擔中華民族復興大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痹邳h的堅強領導下,科技工作者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的科學技術實踐中養成了中國科學家獨特的精神氣質,鑄造了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矢志科學、許身報國是科技工作者的價值引領。經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洗禮,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都是“賽先生”的堅定擁護者,號召要重用“科學家來幫助無產者開發實業、振興學術”??谷諔馉帟r期,僅1938年至1940年初,從全國各地奔赴延安的知識分子就達4萬余人,其中不乏科技人才。嚴濟慈、貝時璋、陳省身、華羅庚、鄧稼先、錢學森、朱光亞等一批又一批科學家為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披肝瀝膽,尤其是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初,他們投身科學報國之路,書寫了與黨和人民相濡以沫、為共和國科技發展奠基立石的不朽篇章。

      圖片

      2019年9月26日,中國科協舉辦“禮贊共和國”科普展,43件(套)反映新中國70年重大科技成就的大國重器展品齊聚中國科技館。圖為展出的中國空間站模型。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攝


      扎根實踐、學以致用是科技工作者的行動遵循。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具有鮮明的與時俱進的精神品格。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用生動的社會實踐團結凝聚廣大科技工作者,并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廣闊平臺??谷諔馉帟r期,由共產黨領導成立的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團結各部門、各行業科技人才在機電、冶鐵、土木、航空、數理、化學等10余個方向開展科研攻關和學術研究,為邊區國防和生產建設服務。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黨中央向海外知識分子發出“祖國需要你們”的號召,一大批杰出科學家為之感召,克服重重阻力,全身心投入新中國建設,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動建立了學科齊全的科學研究體系、工業技術體系、國防科技體系、地方科技體系。事實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最大程度上凝聚發揮科技人才的智慧力量,發揮出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攻難事的優勢,實現國家繁榮昌盛。

      科技為民、造福人類是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自成立之初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時刻銘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指示要求,接力前行,以只爭朝夕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在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醫藥衛生、基礎設施、科學普及、生態文明、防疫抗疫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就,在依靠科技發展和保障民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方面創造了中國案例和中國實踐,極大提升了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圖片

      2021年6月27日,由香港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中國科協、紫荊文化集團主辦的“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吸引大批香港市民參觀。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攝


      二、踐行科學家精神,激發創新發展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在建黨百年之際,科學家精神進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者的親切關懷和充分信任,為新時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激發家國情懷,傳承紅色基因砥礪奮斗之志。愛國是科學家精神第一要義,也是對新時代人才的第一要求。從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杰出科學家,都是愛國科學家的典范。只有把個人的夢想和國家民族命運緊緊融合在一起,才能煥發出驚人的力量,激發出不竭的動力。把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和呼喚常記心間,把愛國濟民的信念和情懷融入行動,必將激勵每一位奮斗者,以進取超越的精神和執著,戰勝任何困難和阻力,自覺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中。

      圖片

      屠呦呦在工作中。新華社發

      堅定創新自信,勇擔科技自立自強重任。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創新自信是變革時代的前行力量,創新精神已經成為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主旋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堅持從世界看中國,緊跟科技發展大勢,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樹立和保持永不止步的進取意識和開創精神,“胸有凌云志,敢為天下先”。要堅定勇于探索、突破進取的自信,敢于逆勢而上,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在“四個面向”中創新創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堅持求真求實,恪盡科學研究的底線原則。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科學家的精神基礎,也是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本質特征??茖W家的優勢不僅是智力,更主要的是專注和勤奮,經過不懈努力和艱辛探索而在某個領域形成優勢。要牢牢堅持唯實求是,樹立有信仰有敬畏的科研誠信,不為浮躁所動,不為名利所累,真正尊重事實、崇尚理性地面對未知,探索自然、人生和社會之道。要深刻把握科技的社會功能發展規律,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洞悉風險源頭,推進人類文明發展。

      弘揚奉獻精神,以實際行動傳承人間大愛??萍紕撔?,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毅力、“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執著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沒有精神的支撐是很難成功的。中國首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自1968年以來歷經190次失敗和無數次堅持,最終取得了青蒿素對瘧疾100%抑制率的成果。正是這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境界和堅守擔當,才能夠實現科技創新的一次次爬坡過坎,閃耀出科技文明的光輝。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為民創新、為民創造,把“四個面向”作為巨大牽引,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潛能轉化為新優勢,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創新攀登的落腳點,真正做到把高質量的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以協同之力促進科技創新體系化效能全面提升?!胺e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蔽覈母哞F自主研發,近30家一流科研機構、院校與近50家骨干企業組成了產學研用密切結合的創新聯合體,推動高鐵攀上了世界高速列車技術高峰。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載人航天工程、深海潛水器等,無不證明,單打獨斗、閉門造車早已不適合當今時代的發展潮流。廣大科技工作者必須以更廣闊的視野順應當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把推動學科領域的廣泛交叉和深度融合作為創新的重要方法論,強化協同創新,善于集成創新,以開放、信任、合作的理念,形成集智攻關的整體合力,以高效協同推動國家創新體系效能的整體提升,在更高水平上實現科技的自立自強。

      弘揚甘為人梯精神,做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開路小工”。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為黨育才、為國育才,以己為梯、提攜后進,是科學大師載譽青史的寶貴品格。1956年,時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的華羅庚收到廈門大學年輕的圖書管理員陳景潤對他的著作提出改進意見的信件,馬上邀請陳景潤在全國數學論文報告會上作學術報告。陳景潤也因此來到北京,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十年后,陳景潤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登上了數學王國的頂峰。正是一代代優秀科研人才的育人精神,助力青年樹立永不言棄的探索精神,才讓我國科技界的優良學風和精神氣質薪火相傳。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言傳身教,發揚學術民主,甘做提攜后學的鋪路石和領路人”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培育人才隊伍持續壯大、人才輩出的優良創新生態,確??萍际聵I不斷展現強大生機和活力。


      圖片

      陳景潤熬夜攻數學。新華社發

      三、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匯聚建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磅礴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科協要肩負起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橋梁和紐帶的職責,更廣泛地把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科協將進一步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潤物無聲,加強對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引領,發揮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組織優勢,聚焦靶心,爭創一流,開放協同,賦能基層,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服務黨和國家事業中不斷作出扎實貢獻。

      以強大的思想偉力匯聚愛國奮斗的創新動力,繪好眾心向黨同心圓。大力弘揚以愛國創新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以歷史縱深觀照時代,從中華文脈中闡揚科學文化,進一步強化與相關部門單位協同合作,廣泛聯合地方、行業建好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精心打造科學家博物館,推出更多反映新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激發全民族創新自信。堅持聚焦青年,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進一步確立科協組織“舉旗幟、育新人、興文化”的地位,推動科學家精神主題話劇走進港澳高校,增加青年對國家的認同。全面加強黨對科技創新和科協組織的領導,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和科技文化場館,廣泛開展科技志愿服務,大膽開展模式創新,使之真正成為黨聯系服務廣大群眾的“橋頭堡”和科技普惠為民助力共同富裕的“催化劑”。

      圍繞大局生動實踐,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區域布局,引學會之水助力創新驅動發展,做好創新鏈支撐,促進網絡化協同,推動打造縱橫交錯、資源互補、有效協同的創新經濟地理新空間,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四個面向”中創新創造。發揮聯接四方、智力匯聚優勢,聚焦戰略、規劃、政策資源,把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廣泛聯系起來,鞏固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點。高質量推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實施,推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深化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改革,打造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法治化建設和國際化合作的科學素質建設生態,夯實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社會基礎。

      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八個堅持”的重要論斷,把科學的評價導向作為識才的關鍵,搭建“獨立客觀、標準透明、開放獲取”的第三方成果評價指標體系,強化以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以最優的創新環境高質量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進一步涵養優良學風,面向重點人群持續開展宣講教育,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奮斗姿態傳承優良學風,推動創新生態持續優化。加快推進建設世界一流的學會群體、科技期刊群,以構建公益性、普惠性國家學術文獻服務平臺推動開放獲取學術資源和開放科學數據,為提高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效能“儲能蓄能”。


      圖片

      中國科協持續開展“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圖為入選并獲獎的西北工業大學話劇《尋找師昌緒》演出照。中國科協/供圖

      拓展對外科技人文交流,增進國際科技界開放信任合作。加快國家科技組織建設,推動在華建立一批新興或優勢領域的國際科技組織,尋找各國共同發展的戰略默契點,推動我國接入全球創新網絡,主動創造、構建、引領全球化對中國發展的新機遇。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深度參與國際科技競爭合作和科技治理,倡導負責任的科研活動,鮮明提出中國科技界的創新主張。推動全國學會開拓民間科技交流渠道功能,使中國科技發展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更大貢獻者,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注入強勁動力。

      圖片

      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錢學森故居外觀 中國科協/供圖

      立足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新起點,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肩負歷史重任,秉持初心前行,讓科學家精神厚植于中華大地,綻放出新時代華光!


      作者:張玉卓(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一线app
    1. <bdo id="om46u"></bdo>
    2. <acronym id="om46u"></acronym>
      <acronym id="om46u"><label id="om46u"></label></acronym>

      <table id="om46u"><ruby id="om46u"></ruby></table>
        <table id="om46u"><option id="om46u"></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