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om46u"></bdo>
  • <acronym id="om46u"></acronym>
    <acronym id="om46u"><label id="om46u"></label></acronym>

    <table id="om46u"><ruby id="om46u"></ruby></table>
      <table id="om46u"><option id="om46u"></option></table>

      微博 | OA入口

      國家的需要,就是他們前進的方向!

      2021-08-11 09:49

      初心鑄魂,匠心筑夢。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茖W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


      640.webp.jpg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的《義勇軍進行曲》一直飄蕩至今,時時縈繞在我們耳畔。


      在過去的71年里,我國的科技飛速發展,從被遠遠落下到現在追平甚至領先。


      這樣的成就,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們的努力。


      他們為了國家的發展和需要,毅然決然放棄優渥條件,犧牲小我成就科研,不斷奮斗追求卓越。

       

      他們的中心,始終裝著“祖國”二字。


      為國家需要

      放棄成就,毅然轉型


      谷超豪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但是其實谷超豪早期鉆研的一直是微分幾何的研究,是蘇步青教授所領導的中國微分幾何學派的中堅,并且在研究中取得了系統和重要的研究成果。


      640.webp (1).jpg

      從左到右依次為:胡和生,李大潛,蘇步青,谷超豪


      不僅如此,在1959年6月,谷超豪通過了莫斯科大學科學博士論文答辯,被授予物理-數學科學博士學位,是第一個在莫斯科大學作博士論文答辯且被授予博士學位的中國人。評述人稱贊他是繼近代最有名的微分幾何大師E·嘉當后,此領域第一個做出了有實質性發展和推進工作的人。


      如此高的一個評價,說明無論是能力還是成就,谷超豪都已經接近微分幾何領域的頂峰,功成名就之日須臾可待。


      但是當他從蘇聯留學歸國時,卻注意到與高速飛行器設計相關的偏微分方程研究是國防建設的急需,于是他立即將主要精力轉向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為解決國家發展的若干重要數學問題做出了先驅性的工作,所提出的方法和技巧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途徑。


      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已經很不容易,尤其是在衣錦還鄉之后,還能放下原來已有的成就和未來大好的前途,只是因為國家需要,就毅然決然的投入另一個領域之中。這不僅是科學家的精神,更是愛國、為國家發展不惜一切奉獻自我的品質。


      為國家需要

      篳路藍縷,不斷開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科學家們不顧環境的艱苦,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中探索開拓,只為了我們國家能夠盡快追趕上其他國家的步伐。大慶油田的發現者之一田在藝就是他們中的一個。


      當時,我國石油工業基礎弱,煉油能力和技術水平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催化劑產品全部依靠從蘇聯進口。


      為了甩掉“貧油國”的帽子,促進我國現代工業的發展。1960年春節剛過,田在藝就積極響應號召,舉家從新疆奔赴大慶。


      他擔任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副指揮、總地質師等職務,任務就是把油田的“底”摸清楚。


      640.webp (2).jpg

      1981年田在藝(中)重新回到克拉瑪依油田,在克1井留影


      當時的油田考察區,人們形容是“青天一頂、荒原一片”,僅野外勘探范圍就有26萬平方千米。全面摸底談何容易?


      不僅勘探面積大,而且糧食也很短缺,每人每頓飯只有一個窩窩頭,再喝點野菜湯,這對于日常超負荷工作的人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松遼平原最冷的時候,氣溫降到-40℃,人們住的地方卻是牲口棚子、廢棄舊屋,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再苦再難也要挺住,懷揣著這個信念的田在藝帶著地震隊四處奔波,聽說哪里有油田蘊藏的苗頭,就浩浩蕩蕩地趕過去。


      打井、搜刮油砂樣本……在冰天雪地里作業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


      就是這樣靠兩條腿和大量數據,日復一日,田在藝打足精神,帶領隊員們以最快的速度摸清了松遼平原的地下結構。


      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只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就探明了一個大油田的面積和儲量。


      如今,大慶油田的勘探與開采與“兩彈一星”一同成為載入新中國科技發展史冊的重要成就。


      面對過往成績,獻身石油事業70余年的田在藝總是保持謙虛:"我自己只不過是融入祖國建設洪流中的一滴水。"


      640.webp (3).jpg

      莊巧生在試驗田中工作照


      西藏山地生態系統是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獨特的地理環境特征和地域分異特征,生態類型的分布也具有獨特的地域環境和空間差異上的分布規律。


      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初,為揭開青藏高原的奧秘、促進西藏的社會發展與進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政務院西藏工作隊”,其中的農業組歷時兩年走遍西藏,進行生產調查。


      當時的西藏環境寒冷,而且并沒有在西藏成功種植小麥的先例。莊巧生和團隊沒有因此退縮,而是積極的進行探測試驗,并于當年11月在拉薩農業試驗場播種了數百份內地小麥,次年秋收,平均畝產達544斤,比對照組的拉薩春小麥增產30%以上。


      1954年,身為科考隊成員的莊巧生執筆完成了《西藏農業考察報告》,提出了“在海拔3000米—4000米的西藏河谷農區可以推廣種植晚熟冬小麥,并很有可能實現高產”的歷史性建議,該建議得到了中央的認可,“選育推廣高產冬小麥品種”由此成為之后三十年西藏農業發展的基本戰略。為西藏居民飲食的豐富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促進我國農業方面的發展,打破了歷史上僅僅在海拔3000米左右種植冬小麥的禁區。


      為國家需要
      犧牲自我,成就科研


      1993年,國際無線電聯盟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茖W家們商議的是,要在全球電波環境惡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


      南仁東忍不住敲開中國參會代表的門,“咱們也建一個吧!”


      當年,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為25米,要建一個500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在全世界都獨一無二。拋開昂貴的造價不說,去哪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在多少人看來,這樣的想法“不可思議”。


      但南仁東沒有因此放棄,他無數次坐著綠皮火車到貴州,在未開發的惡劣自然環境中尋找合適的位置。


      遇山開路,逢水搭橋。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南仁東帶領他的團隊一步一個腳印,最終建成了舉世矚目的大國重器。


      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


      640.webp (4).jpg

      南仁東在大窩凼施工現場


      而就在FAST建成一周年前期,南仁東因肺癌突然惡化,搶救無效逝世。


      其實早在2016年9月,“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前,南仁東已經因為長期艱苦的工作罹患肺癌,并在手術中傷及聲帶。


      患病后依然帶病堅持工作,盡管身體不適合舟車勞頓,仍從北京飛赴貴州,只為了親眼見證了自己耗費22年心血的科學工程落成。


      640.webp (5).jpg

      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愛國是一個人最樸素的情感。而國家的需要,就是他們前進的方向!


      他們可能沒有喊出多么嘹亮的口號,但卻用畢生奮斗踐行著心中報國的誓言,在祖國需要的地方譜寫下奮斗的詩篇。



      本文來源:中國科協調宣部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一线app
    1. <bdo id="om46u"></bdo>
    2. <acronym id="om46u"></acronym>
      <acronym id="om46u"><label id="om46u"></label></acronym>

      <table id="om46u"><ruby id="om46u"></ruby></table>
        <table id="om46u"><option id="om46u"></option></table>